1937年,卢沟桥枪声响起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恒汇证券,但在表面团结的背后,暗藏着复杂的博弈。当时,陕北集结了红军的主力部队,人数超过七万,按理说完全可以编成好几个军。
但蒋介石为了限制红军的发展,只批准组建三个师,每师定员一万五千人,辖两旅四团。如此紧缩的编制,让许多红军高级将领不得不接受降级安排。军长变旅长,师长变团长,有的甚至连团长的位子也无缘。
面对这一难题,毛泽东掐灭手中的烟头,对在座的将领们说:"既然正面战场容不下我们这么多人,那就到敌后去开辟新天地吧!"就这样,一批红军干部踏上了前往敌后的征程。在这些被派往敌后的干部中,谁会想到一个曾经的放牛娃,竟会成为八路军中统兵最多的将领?
展开剩余81%孟庆山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。1906年,他出生在河北蠡县一个贫苦农家。12岁就开始给地主放牛,每日受尽劳役与鞭打,微薄的工钱仅够糊口。
18岁那年,他南下天津,在纱厂做杂工,艰苦度日。不久,冯玉祥部队在天津招兵,孟庆山见招兵条件优厚,毅然报名参军,开始了戎马生涯。
在冯玉祥部麾下,孟庆山凭借机警勇猛,很快升为连长。中原大战后,冯玉祥兵败,所部被蒋介石收编为第26路军,并被派往江西围剿红军。可是,这些士兵本不甘心为蒋介石卖命,在赵博生、董振堂等人领导下,发动了著名的宁都起义,加入了红军。孟庆山也参与其中,随即进入红军学校深造,毕业后担任教导第四团团长。
在反“围剿”战斗中,孟庆山屡立战功。一次乐安战役中,敌人的子弹擦腰而过恒汇证券,差点击中脊椎。他在第四次反“围剿”中更是身负重伤,胳膊和腿肚被炸弹碎片击中,但仍坚持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,直到战斗结束后才被送后方救治。这种顽强的意志,奠定了他日后在敌后抗战中的非凡表现。
长征中,孟庆山忍受伤病折磨,跋涉雪山草地,终于抵达陕北。在红十五军团,他担任团参谋长,参与东征西征作战。此时,抗战全面爆发,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,设立三个师。由于编制紧张,孟庆山未能在三大主力师中任职,而是被派往敌后开辟新局。
出发前,毛泽东亲自接见了他,嘱咐他要扎根冀中,动员民众,打击敌人。1937年8月,孟庆山翻越数道封锁线,历经艰险,终于抵达白洋淀地区。在地下党协助下,他迅速开展游击战术培训,招募青壮年和爱国学生,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骨干力量。
凭借在红军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善于言传身教的本领,孟庆山讲授的游击战理论结合了大量实战案例,令学员们受益匪浅。不久,他以这批骨干为基础,组建起一支千人规模的游击武装。
孟庆山率领新兵小队,依靠灵活机动的战术,多次伏击日军,屡获胜利。在国民党正规军接连败退时,孟庆山却以劣势装备击败敌军,威名迅速传遍冀中平原。各地抗日武装纷纷请求归附,他手下的队伍很快扩展至12路武装,总兵力接近七万,成为冀中一带最大的抗日力量。
此时,论统兵人数,孟庆山甚至超过了八路军的正牌师长、旅长们。而这一切,起源于当年未能分配到正规军编制的“阴差阳错”。
1938年初,日军集结3000人,配备飞机、坦克,占领了河间城。孟庆山得知后,决定抢在敌人巩固之前发动奇袭。但面对城墙高耸、火力猛烈、武器短缺的现实,他陷入了苦思。
最终,孟庆山想出一个奇特的办法:用爆竹将手榴弹送上城头。他请来匠人试制,结果发现“爆竹起花炮”能将手榴弹准确投掷进城内,威力惊人。他迅速组织大规模制作,为夜袭做准备。
1938年4月18日深夜,冀中夜色如墨。随着一声令下,数千发“起花炮”拖着火光腾空而起,轰隆声响彻夜空。猝不及防的日军仓皇躲避,城头守军乱作一团。孟庆山乘机命令士兵架云梯攻城,打开城门后,大部队冲入,与敌人展开激烈肉搏。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血战,日军损失惨重,残兵败退,河间光复。
这一仗,孟庆山以简陋装备打出了大胜仗,声名大震,冀中各地纷纷响应。
一个月后,在上级部署下,孟庆山的部队与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合编,成立八路军第三纵队,同时组建冀中军区,吕正操任司令员,孟庆山任副司令员。两人密切配合,指挥部队四处出击,打击日伪军,不断扩大抗日根据地。
抗战胜利后,孟庆山又投入了解放战争。但多年征战使他的旧伤复发,1948年初不得不离开前线,调任地方武装部门工作,担任冀中人民武装部副部长。
新中国成立后,孟庆山先后出任石家庄军分区司令员、河北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,继续为国家建设出力。
1955年,人民解放军首次大授衔。许多红军时期的老将都得到了高等军衔,如吕正操、杨成武分别被授予上将军衔。而曾经统率冀中七万大军的孟庆山,却因为解放战争末期离开野战部队、建国后主要任地方职务,最终被授予少将军衔。这一结果,令不少人颇感意外。
组织上在授衔前,曾派人专门征求孟庆山的意见。他坦然表示:“革命一场,不图名利,国家有需要,我就在哪儿干。”这份平静从容,正如他当年在烽火连天中走过来的脚步。
发布于:广东省永之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